織出綠色“錦繡礦山”
——記冀中能源股份公司邢東礦讓綠色成為礦井高質量發展的底色
悠然宜人的深秋,處處皆有可喜之處。十月的清晨,透過晨霧,從密密層層的枝葉間透射下來,地上印滿銅錢般大小的光斑。剛進入冀中能源股份公司邢東礦,一輛抑塵霧炮灑水車迎面駛來,車后留下一路干凈清爽。
在全力推動“雙碳”目標實現的背景下,邢東礦將環保節能和安全生產并駕齊驅,堅定不移逐“綠”前行,擦亮發展的底色,走實走好以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的道路。
用“綠色生態”織出環境“花草圖”
綠色是大自然的顏色,象征著生機、活力與和諧,它不僅是美麗的代表,也是希望的象征,更是對未來的美好憧憬。民生之“暖”見于更優美的環境。
“近年來,我們加大環境美化綠化力度,現有綠地草坪66766平方米,人均50多平方米;各種喬木、灌木、樹木、藤類植物和盆景70種3000余棵,并定期進行除草、施肥、修剪,及時清除病蟲害,確保礦區綠植成活率。全力打造出‘開窗見綠、出門進園、四季有綠、三季有花’生態礦區。”邢東礦后勤部黨支部書記陳亞嵩說。
走進礦區,目之所及皆是美景,綠色蔥蘢,綠蔭環繞。蓊郁蔭翳的樹木與湛藍遼闊的天空遙相呼應,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花草香氣,耳邊不時傳來清脆悅耳的鳥鳴,藍天、白云、綠樹,似一幅流動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。
用“節能減排”織出水資源“循環圖”
有了青山,自然也要有綠水。煤炭開采需要水,礦區建設也離不開水。
“每隔2個小時要做一次礦井水在線監測,我們要對樣本的顏色、氣味、溫度等進行記錄。”在礦井水的監測點,動力科職工楊星說。如何實現井下水“變廢為寶”,循環利用一直是邢東礦探索的方向。
在建設“生態綠色礦山”的同時,邢東礦緊抓節能減排。在實現污水不外排的過程中,改造升級中水回用系統,年處理礦井污水達58萬立方米,日處理量在2500立方米左右。同時建設回用池、維護調整辦公樓用水管路,對中水回用系統進行改造。目前,生活水共有井下回用、玻纖冷卻水、金牛湖噴淋澆灌、辦公大樓沖廁,實現了生活水的全部回用。將污水處理站處理過的中水經過加壓,直接引入到井下生產用水管路,使寶貴的水資源得到循環利用,全年可節省新取水費用約60萬元,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,既變廢為寶,又污水零排放,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環境污染。
用“綠色開采”織出低碳“錦繡圖”
一個個綠色環保的實在項目,一組組節能降碳的醒目數據,邢東礦切實將“綠色低碳,高質量發展”理念融入實踐,織出綠色開采“錦繡圖”。
邢東礦的“井下預排矸系統”,相當于井下洗煤廠,共占有井下空間6000多平方米。該系統分為篩分破碎、跳汰洗選、煤泥水處理系統三部分。開采出的原煤由運輸皮帶直接運來,經過振動篩、篩分刮板機、柔式空氣室跳汰機、過濾機的層層處理后,最終把矸石和煤炭分離,再由兩條皮帶運送到矸石倉和煤倉。之后,分選出來的矸石直接填充到井下巷道,高品質的煤炭則提升到井上進一步加工。與井上洗選廠相同的是,井下洗選用的煤泥水處理系統同為閉路循環,實現了清潔生產。
乘風破浪正當時,奮楫逐浪向“綠”行。從美麗的生態環境到水資源“變廢為寶”,再到綠色開采,邢東礦將環境保護、科技創新、節能減排作為綠色礦山建設的工作核心,用實際行動織出礦井高質量發展新圖景。
(冀中股份邢東礦 李會英)